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10大典型案例
去茶卡盐湖,看“中国的天空之镜”如何将天地倒置;
(资料图)
去贵德,看“天下黄河贵德清”,邂逅清清黄河和绚烂丹霞;
去海南州,看蔓延到天际线的光伏板如何源源不断地输送最清洁的新能源;
去“鱼鸟天堂藏城刚察”,看鱼鸟共生的和谐场景,聆听人、鱼、鸟共生的和谐之音;
去独一无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生态体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不仅有着最“美”的绿色颜值,更有着最“大”的生态价值。如今在青海,生态经济反哺社会发展,正一点点滋润着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
在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通过展示我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10个典型案例,全面宣传青海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成果。具体有哪些典型案例?它们是怎么做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果?晚报带您一探究竟。
【第一站】茶卡盐湖
天空之镜绘就诗与远方
乌兰县茶卡镇位于乌兰县东端75公里,是历史上商贾游客进疆入藏必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素有“盆地第一镇”“青藏高原第一驿站”之称。近年来,茶卡镇通过生态旅游引领全面发展,打造了全国闻名遐迩的盐湖类旅游景区——茶卡盐湖景区。2019年茶卡盐湖景区被评为“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被列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备选名单,培育“茶卡贡羊”品牌,将莫河骆驼场与农业产业化有效融合。
经验做法:加强茶卡盐湖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工业旅游”新模式;加强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培育“茶卡贡羊”品牌竞争力;守好莫河骆驼场红色根脉,实现农村产业多效融合发展。
成果成效:茶卡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乡村振兴全过程,实现了单一盐湖工业向绿色生态旅游业转型。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30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2亿元,注重品牌效应,壮大绿色畜牧业,2020年“茶卡贡羊”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产值达1.12亿元。莫河骆驼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柴达木双峰驼、福牛等特色优势产品,延伸发展驼奶、驼绒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产+销”全链条畜产品发展业态。
【第二站】海南州光伏产业
高原盛开“光伏蓝”
我省积极探索以光伏产业带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贡献。
黄河公司始终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开展光伏电站生态环境研究,以光伏产业带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探寻和研究如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高原生态基本功能和健康开发。
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光伏+生态治理”新模式,实现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治理工程双向推进、相互贯通;积极探索“光伏+生态畜牧”新模式,探索将光伏产业发展与生态畜牧业开发相结合,培育了独树一帜的“光伏羊”“光伏牛”品牌。
成果成效:在发展光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凸显。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光伏电站年发电量86.96亿千瓦时,可替代标煤2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6.95万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63.85平方公里,可固碳6.385万吨。
【第三站】贵德县
“黄河清”变身“金饭碗”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流经县内76.8公里,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高原小江南”“梨都之乡”和西宁市“后花园”之美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两山”转化的“贵德经验”。
经验做法: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守护黄河健康安澜;突出高原绿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惠民富民;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成果成效:以打造“水—草—鱼—鸟—人”共生系统为主线,大力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芦花湾水生态公园建设、 千姿湖生态恢复治理成效显著。以打造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高标准建成高原美丽乡村,2018年贵德高原生态旅游区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之一,2020年旅游综合接待人数4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3亿元。
【第四站】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草原上的新牧歌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是“青海省南大门”和三江源头的生态屏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该县依托66.2 万公顷天然草场打造的雪多牦牛、欧拉羊、河曲马三大畜种均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库和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面打响“天赐蒙旗·全域有机”产业区域品牌。
经验做法:以无公害超净区为引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做优做精水文章;以“园区+企业+合作社+牧户”为模式,畅通产销渠道。
成果成效:利用天然草原生态优势和牲畜品种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打造出“三江牧场”“青清海”“阿米雪”“瀞度水”等一批叫得响的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县,全面打响“天赐蒙旗·全域有机”品牌。
【第五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小藜麦”种出“大产业”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被公认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发展藜麦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地理、土壤条件,几乎复制了藜麦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高地的生长、种植环境,是藜麦在青藏高原最佳适宜种植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被授予“中国藜麦之乡”,近年来在藜麦种植中获得良好收益。
经验做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藜麦产业发展;培育藜麦良种繁育体系;编制藜麦国家行业标准。
成果成效:藜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效益稳步提升,全省种植规模已超过3万亩,排全国第三位;亩产最高达到450公斤以上,高于原产地和国内其他地区;亩产值逾3000元,是小麦、油菜等本土作物的3倍以上;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占藜麦总产量的75%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第六站】三江源国家公园
锦绣山水入画来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是湄公河源澜沧江的发源地和长江南源当曲河的发源地,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佳的雪豹观赏地”“中国雪豹之乡”“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杂多县昂赛大峡谷是国内外众多高端自然体验式漂流、科考研学旅行和高原徒步旅游的目的地。
经验做法:借助专业力量,建立合作机制;对标国际水准,探索科学漂流;探索特许经营,开展雪豹观察。
成果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与漂流中国紧密结缘,签订长期合作意向备忘录,通过技术支持,强化专业培训,探索开展昂赛大峡谷漂流活动。截至目前,漂流中国和澜沧江源漂流有限公司联合开展30余次漂流活动,让更多的国内外访客体验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生态漂流活动,在漂流中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荒野之美、震撼之美。通过开展雪豹观察特许经营项目,优化特许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截至2020年,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132个,体验访客408人次。
【第七站】果洛藏族自治州
走“生态路”,吃“生态饭”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亚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州总面积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7%,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11种。近年来,果洛州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把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获益者,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生态绿色发展新路径;全面实施“转人、减畜、增收”工程,把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获益者;深入推进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等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果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修复草原面积4145.19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治理恢复,三江源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巩固。数万牧民搬离三江源核心区迁入生态移民村,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50多亿元,核减超载牲畜50余万头(只)。1万余名牧民成了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牧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
【第八站】班彦村
幸福生活别样红
班彦新村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十六个生态搬迁村之一,村民原散居在大山深处,2016年实现生态搬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班彦村挖掘优质资源,做好乡村经济产业文章,加大“班彦”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使多个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贫困村变成生态搬迁样板村,列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2020年班彦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经验做法:易地扶贫搬迁与整村推进发展生产生活相结合;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和促进就业相结合;促进乡村空间利用与乡村清洁能源利用相结合。
成果成效:班彦新村积极探索美好生活的新道路,红色研学、光伏产业、盘绣园、八眉猪养殖、酩馏酒酿造、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旅游产业等将近10项产业,班彦村已经由昔日的贫困山村,成为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比易地搬迁前翻了4倍多,村集体经济达到145万元。
【第九站】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城北区,是西宁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73.5公顷,由北至南分为怀古园神话篇、养生篇、怀古园史诗篇、河湟园、夏都园五个景观区。整个景区水域面积约为95公顷,绿化面积约为60公顷,湖光水色和绿意盎然相互映衬,凸显了“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的特色,其水景和绿景令人惊艳。
经验做法:从单一治污向综合治理的理念转变,统筹谋划、高位推动;聚焦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实行河湖长制治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成果成效:通过北川河湿地公园建设,重现了“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貌,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生态保护、休闲绿地、文化展示、旅游景观、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功能为一体的“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生态宜居城区”,成为城市特色滨水休闲区、城北片区活力中心,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第十站】刚察县
鱼鸟天堂 海滨藏城
近年来,刚察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围绕“鱼(青海湖湟鱼)、鸟(青海湖候鸟)、羚(普氏原羚)、山(年钦夏格日山)、海(青海湖)”和仓央嘉措诗歌文化人文资源,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空间,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新战略新路径,优化全域生态旅游环境,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和谐共赢,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全民参与生态旅游空间,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新格局。
经验做法:强化机制创新,提升全域旅游保障水平;提高景区品质,加强全域旅游支撑能力;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文旅融合产品内涵;强化宣传营销,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建设。
成果成效:刚察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多措并举打好河湖管理保护攻坚战,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域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深入开展河道治理,畅通湟鱼洄游“最后一公里”,保障了裸鲤种群的繁衍壮大。全力打造环湖北岸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深入挖掘“鱼鸟羚”“山海泉”“绿草源”“诗歌情”等特色资源,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游客旅游体验感明显提升。2022年,接待旅游人数65.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
西宁晚报记者:刘瑜 摄影:黎晓刚
编辑:孙喜春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供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